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创新创业指导工作委员会经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常务委员会审核批准,于2018年6月8日成立。批准文号:中智研建【201805】号。由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副会长石恒臣同志兼任会长。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全国重点科研院校、科研单位和众多著名教育家、科学家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共同发起、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核准登记、由教育部主管的全国性一级社团组织,是我国智慧工程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的最高学术团体。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以批示、题词、贺词等方式予以本会亲切的关怀和支持。胡锦涛、江泽民、王光英、万国权、雷洁琼、程思远、李德生等同志以及张全景、徐冠华、刘恕等有关部委领导,也对研究会的成立给予支持和勉励,并寄予厚望。
宗旨使命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创新创业指导工作委员会,将紧密围绕着党中央、国务院的中心工作,采集、整理、研究、传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智慧,揭示智慧规律,创立智慧科学,普及智慧知识,实施智慧工程,培育智慧人才,开发智慧经济,为构建“创新创业”智慧工程而努力。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创新创业指导工作委员会,将以“创新创业”智慧工程为载体,研究智慧科学,培育智慧人才,提高中华民族的智慧水平和创新能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创新创业指导工作委员会,将动员和依靠社会各界力量,从强国力、富民生、促发展的国泰民安的高度,探索总结“创新创业”发展的新型领域,摸索特点规律,破解热点难点,洞察先进经验,介绍推荐典型,密切创新关系,整合创业资源,开拓智慧工程。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创新创业指导工作委员会,将加强与国际社会相关领域和组织的沟通,以创新创业为导向,以创新创业为牵引,以创新创业为己任,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开拓创新创业深度、丰富创新创业内涵,、拓展创新创业形式、纵深创新创业层级,团结、引导、统筹社会资源和人才资源,大力弘扬创新创业的发展经济,调整结构,利国利民的宏伟目标,努力践行中华民族创新创业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价值定位
推进“创新创业”智慧工程,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建造普惠性政策扶持体系,推动资金链引导创新链、创新创业支持产业链、产业链带动就业链的的重大举措。
推进“创新创业”智慧工程,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要素的规模驱动力逐步减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式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推进“创新创业”智慧工程,是通过结构性改革、体制机构创新,消除不利于创新发展的各种制度束缚和桎桔,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不断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兴产业,实现创新创业驱动发展,打造新引擎,形成新动力。
推进“创新创业”智慧工程,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我国有13亿人口,9亿多劳动力,每年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数量较大,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潜力巨大,但就业总量压力较大,结构性矛盾凸显,推进“创新创业”,就是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营造公平竞争的创新创业环境,使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技术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等各类市场,让更多的人富起来,促进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实现创新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推进“创新创业”智慧工程,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创新创业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体系还不健全,善于创新、勇于创业的能力不足,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尚未形成。推进创新创业,就是要通过加强全社会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厚植创新创业文化,不断增强创新创业意识,使创新创业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
目标定位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创新创业指导工作委员会,是在深度开展创新创业国家战略实施,适时孕育而生的全国性社会服务机构组织,是国内唯一一家开拓、引领、推进社会资源,人才资源,科技资源,教育资源于一身的,为创新创业深度发展服务的非营利性公益组织。
坚持协调发展,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创新创业协调发展,确保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发挥社会性、公益性、民间性、创新性、服务性、专业性作用,推动引领创新创业健康发展;动员团结社会团体,协同发展军民共赢,开拓孵化进取研发;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创新务实提高服务,探索研究与时俱进,做好桥梁惠及民生,提高专业提高效率。
认真学习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模范遵守法律、法规及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管理规程》,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努力做好科技转化和创新创业产业发展,为促进经济科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业务范围
1.开展创新创业深度发展的战略思想研究,探索总结社会力量参与创新创业发展的路径;开创创新创业有效途径,重点研究解决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
2.加快推进创新创业大数据库开发,完善全息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多边共赢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政策法规解读和各类培训,举办论坛及联谊活动,为创新创业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
3.密切政府与民间、创新与发展、企业与产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加强与国际社会相关领域和组织的沟通与互访,提升融合层次,拓宽创新创业渠道,宣传创新创业发展战略和相关领域产业发展信息。
4.设立创新创业发展基金,发挥专项资金促进作用,加速创新创业技术成果推广转化的实施,扶持并资助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创新创业科研领域。
5.统筹、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深度发展进程,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推进创新创业快步健康发展。
6.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创新创业领域,推动人才培训机制,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在重点高校科研机构设立专门培养院系。
7.开展学术交流及国内外洽谈会,活跃学术思想,促进科技合作及成果转化,推动自主创新创业,输送科技人才走向国际化。
8.帮助企业提升科技含量,为生产企业的名优新产品进行“中国产品质量创新推荐”和“中国产品品质创新推荐”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向商品转化。
9.组织医疗、保健、卫生、农业科技、低碳、节能、环保、绿色、健康等产业的相关单位和个人开展国内外的学术论坛、科技研讨、文化交流、科普宣传、教育培训、技术创新、产品展示等,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和产业化程度。
10.为各行业科技企业提供市场调研、专业培训,投资项目评估与包装,项目开发与管理、大型投资经贸活动策划等服务,规避投资风险,加速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11.接受职能部门或企事业单位的委托,对科技产业的科技成果进行鉴定、鉴别、推广、应用、技术标准制定、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和认证等任务。
12.创造条件,争取政策,对促进各行业科技产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理事(会员)单位和社会企事业单位及个人进行宣传和总结表彰。
13.在国内开展低碳、节能、环保、绿色、健康等项目活动,设立示范基地(单位)等。帮助企业举办产品研讨会、新成果推广会。
14.帮助中医药科技研发者及民间名医转让技术配方,或协助开发产品,形成商品进入市场。开展特色中医技术推广及技术培训。
15.承接农业科技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承包、农科项目开发与管理、农科会展、技术推广及其农产品出口中介服务。
16.推进横向联合,发展各自优势,组织国内外科技力量,开发具有市场发展潜力和需求的高科技项目,跻身国际市场。
17.承办政府有关部门委托的其它事项。
2018年8月9日